剪辑在电影、电视创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准确、合理、有丰富蒙太奇思维的剪辑,能够增强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不准确、没有蒙太奇思维、随便的剪辑,就会削弱甚至破坏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剪辑,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不同剪辑,它是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剪辑地首要任务,就是对大量地原始素材画面进行准确地选择,正确地使用。而在进行素材画面选择使用时,要充分认识,正确把握动作,造型,时空,这三大因素,才能运用自如,恰当合理。不过,一些剪余镜头和备用的镜头也不要随便丢弃,有时还有再选用的价值,比如,在我们做《青鸟的天空》的剪辑练习时,一场戏里就有大量的镜头素材,而有些镜头是不同景别同镜头内容的素材,怎么样接的顺,怎么样更好的利用景别表达人物情感,怎么样能把这场戏的中心意图表现出来,就成为我练习时主要的指导思想。而在这次的剪辑练习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动作接动作的跳景别无缝剪辑。
首先,“动接动”是指在镜头的运动中和人物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上镜头是摇摄,在未摇定时切换到另一个摇摄镜头上,而且摇的方向、速度接近,衔接起来的效果相当流畅,观众会随着镜头摇动非常自然地从一个环境或景物过渡到另一环境或景物。在推、拉、移、跟等的运动中转换镜头,“动接动”的原理是相同的。其次,“动接动”更多是在人物的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人发怒时扇人的动作,在电影里往往就是上下镜头的剪接点,即上镜头手举起,下镜头往下扇,如果再调近景就是手落在人脸上,人脸往扇的另一个方向转。
在《青鸟的天空》里有所体会的的,有一段是女人回头和男人讲话,还有一段是男人给女人擦眼泪。
以前也有剪过这样的片段,但都很跳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到的,就更不知道在自己拍到这样的片段时,应该怎么设计分镜头能让人物情绪清晰的表现出来。在第一段女人回头和男人说话,二人同景别轴线剪的时候,先给的是女人的反应,女人转头闭眼的那一帧剪开,接女人回头看男人的反应。剪完这段才意识到每个人在转头的时候下意识都会闭眼睛,而这刚好就是留给剪辑时的剪辑点。
在剪第二段男人给女人擦眼泪的时候,先是一个全景男人走近抬手,手抬到女人脖子上端的时候下剪刀,下一个镜头是男人手台一点落定在女人脸上,在剪这个手的位置的时候尝试过很多但都没有老师后来讲的剪法顺,才发现自己前几次剪的不是前一个全景多了2帧就是少了3帧,虽然只是这么几帧,但在连续看的时候景别跳的就很不自然,而在伸手的这一个动作上,如果剪多了节奏就快了,不符合人平时伸手给别人擦眼泪这一个动作的时间,还削弱了这一个动作对男人内心深处留存的爱的这层情感;如果剪少了,就会显得冗长,让人觉得矫情和腻味。
还有就是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剪余镜头和备用的镜头也不要随便丢弃,这点我在剪辑声音的时候比较有体会,比如说在女人转过身背对镜头和男人说话的时候,要给男人的反应,但当时那条自己的声音不是很好,可能还有女演员台词情绪不够的时候,就可以用之前剪余的那条后面的声音,或者备用条里有更好的也可以贴过来,毕竟在这里没有女人的面部,相当一个画外音的作用,但在这个时候一些剪余镜头和备用的镜头就派上重要的用场了。
在剪辑技巧成为电影独特表现手段的早期,就已发现镜头持续的长短,在心理方面具有影响情绪的感染力。镜头短,画面转换快,引起紧张、激动感;镜头长,画面转换慢,导致迟缓乃至压抑感或有什么地方要出来一个东西的感觉;长短镜头交替切换可造成心理紧张度的起伏。曾经上课讲过的并且纳入世界电影史教材的一部片子,爱森斯坦的《战舰彼将金号》就是准确运用剪辑技巧带来速度、节奏的经典例子。全片由3大段较大的运动组成,每段又分布着无数较小场面不同镜头长短对比形成的速度节奏的技巧效果的运动。因此,剪辑控制画面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强化或减弱镜头切换中画面内容的速度,调整与叙事情节格调相符的情绪节奏。
而在剪辑技巧对电影节奏的叙事作用的这一点上,让我明确知道是怎么做到的还是在分《紫色》和《辛德勒名单》片段里的几条线的时候。在《紫色》里,妹妹走之后的一段期待和紧张,用邮递员和夫妇两的镜头剪辑在一起表现的。这里没有一句台词只是用剪辑,交代了妻子对丈夫的害怕及无能为力,丈夫对妻子的烦感,有人骑着马车来了?是邮递员!会怎么样?妹妹来信了!丈夫被刮伤了,但在信来的时候本要责骂妻子的丈夫却因来的信不计较这件事,冲过去拿信。而当我们把邮递员和夫妇的镜头拆开看的时候,单线上也是连贯的,但紧张的气氛完全没有了转而变成了一个交代性的片段,同样是剪辑,结果却是完全不一样,从这个片段就会发现,后者的剪辑就像我以前剪我自己的作业,怎么想怎么拍,就怎么剪,没有蒙太奇语言的思维,不知道剪辑对节奏的影响,所以就成了交代性的一个东西,没有节奏没有悬念,而《紫色》里的这一段把节奏和悬念都用剪辑的手段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很多设计可以看出是在剧本分镜阶段就已经完成的,这样精妙的设计可想而知导演对剪辑技巧的烂熟于心。
在练习跳切,表现人物情绪的时候,用的素材是电影《箱子》。
第一次练习,内容是一个男人小心翼翼的找出自己藏好的箱子,我剪出来的版本动作接的都很顺,没有感觉有跳的太狠的痕迹,老师点评完,发现我的跳切把情绪省略的一干二净,完全把一段小心翼翼找藏好的箱子的内容变成了,一个男人拿箱子,把一段要体现小心翼翼和藏这样一个意思的段落变成了交代性的过程,后来又改只是省略一个转身和一个拿木板,就会发现在改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感觉就会一点一点的出来,剪的帧数多和少意思的情绪和节奏都会有所变化,有的同学剪的方式是把一个小心翼翼的动作再重复一遍,由于和气氛不符,造成了一个滑稽搞笑的段落。
第二次练习跳切的时候就会比第一次难很多,里面有妻子和丈夫的吵架,妻子和年轻女子的内心情绪,还有妻子被意外砸死后老公的情绪。
剪这段最大的体会就是很多东西意思到了就行了,不用留的太多,在吵架这场因为情绪很激烈,所以很多段落不知道怎么取舍,觉得导演拍了这么多不用是不是怪可惜的,后来老师看完把我犹豫的这些点做了一点调整,这个段落一下就变的不是那么拖沓了,后来还有写空镜头的运用,第一次剪的时候,我把刀落在河里的空镜头安在老公夺刀扔出去的那个动作的下一个镜头,可是后来剪完了,发现得那么一安却破坏了老公当时和老婆争执的情绪,而刀落在水中却显的很无意义,后来就换到了老公砸死老婆之后,要撑一下的那段时间里,那把扎在河里的刀却帮助了当时的情绪,而且还很合理,不但让激烈的,较快的剪辑段落的情绪瞬间凝固住,而且这种蔓延开来的情绪又因为这个空镜头撑住了这个片段的节奏,让下一个从老婆头顶方向拍的全景接的更顺。
在很多时候,我听到有这样一种说法,剪辑应充分了解导演的意图。应该顺从他,他才是整个片子最终的领导者。而人们已经也习惯了把片子的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导演本身,其他的便忽略不计,剪辑也被遗忘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导演自身还没有剪辑思维,对自己的去学习剪辑技巧没有要求,那么最终成型的片子就会成为观众的笑柄。
在我们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剪辑师去担任自己片子的剪辑,很多时候可能会没有信心觉得自己能独立剪好就会找一些会剪辑的同学一起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没有好的剪辑思维,那么当别人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样式和选择的时候,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则取才是更符合全片的,更符合自己片子想要的节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