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情绪剪辑的要求,镜头剪接点并不以画面上的外部动作为依据,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
1
外部动作已经结束 或者没有外部动作,而镜头却随著情绪延长而延长,镜头长度不够时补入写意镜头
2
动作镜头比较长 组合单调乏味 节奏缓慢 , 删除多余部份
3
根据内在情绪连贯性连接
含义:以人物的心理情绪为基础,根据人物情绪使其的喜、怒、哀、乐等外在表情的表达过程选择剪接点。
情绪剪接点的选择,注重对人物情绪的夸张、渲染,在镜头长度的把握上一般要放长一些,以“宁长勿短”的原则来处理。
情绪剪接点的选择确定不同于动作的剪接点,它在画面长度的取舍上余地很大,不受画面内人物外部动作的局限,而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渲染情绪、制造气氛为主。
情绪剪接点的确定,全凭编辑人员对影视处剧情、内容、含义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感觉,看不见,也摸不着。
情绪剪接点举例
某部专题片,记者采访一名罪犯,罪犯谈他对犯罪行为的忏悔和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谈话停止时,恰好到动情处。电视编辑特意将画面作延长处理,罪犯谈话结束两秒钟以后,眼泪夺眶而出,接着便是伤心地抽泣,抽泣后再切出,
这样选择情绪剪接点,其根据是人物的动作(谈话)停止了,但人物的心理活动仍然在继续,人物情绪仍在延伸,把剪接点选择在人物情绪的抒发基本完成之后,可以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的淋漓尽致,从而调动观从的情绪,增强全片的感染力。
如果谈话就将画面切出,就不可能完整的表现罪犯自我悔恨的情绪。
The Graduate,十个剪辑细节。
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The Graduate被称为好莱坞的新浪潮,当然是由于其题材、主演、电影风格,尤其是出名的“泳池与睡床”分镜,已成为电影分析教材的“老脸孔”。
而我想谈的是电影里比较基本的剪辑。
每一部电影都有其内在节奏,由主题、影片背景、人物特征所决定。The Graduate的节奏是明快、伶俐并且直来直往,非常符合当时美国年轻人的精神特征。
如果仔细观看,会发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场景镜头调度和剪辑都非常简练,并且纵深镜头非常突出。Ben和Mrs.Robinson(以下简称B/R)第一次回家时,先来B接R下车、R说服B、B/R走向家门,R再说服B、关门(剪),二人走至客厅,就喝酒问题争论,B提出担忧并做了一个大幅度动作(剪),R把酒杯递给B,B第一次主动走近R,R开音乐(剪)。两分半钟里只剪了3次,再这步步逼近的剧情下并不觉得拖沓,并已用了2次纵深表现Ben所面对的情境的未明和危险。
(一)基本节奏与心理节奏
电影一开始就两处用到“由内向外”,飞机上及Ben在家中的第一个镜头,说明影片是从他的内心状态出发,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点来分析电影用到的剪辑手法。
A.基本节奏即以动作为核心的剪辑节奏,我们都知道常规来说是以动作不完成为准。
例如Ben父母推着他下楼时,要转场到大厅,此时剪辑是停在楼梯墙上三人影子消失前。
B.如果动作完成,表明两个转场之间地理距离较远,或者剧情要进入新阶段。
例如R和B从大厅到Elaine房间,剪辑点是在B完全离开镜头之后。
C.如果地理距离不远,剧情也没有重要暗示改变,却以动作结束为剪辑点,说明这是在使用“心理剪辑”了。
例如第一次开房,B独自在房间里等待R,整个过程只用了一次剪辑,大家可以注意看这个点是Ben完全离开镜头之后,这个技巧使观众觉得整个空间的时间拉伸了,而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完全沉浸在一件事里面时,也就是专注的状态时不就有这种特有的时间感受吗?而这就是用剪辑不动声息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二)门作为道具
剪辑点在进门前还是进门后是有讲究的。Ben在酒店里打完电话给R后,走到喝东西的露台,此时剪辑是在他进门后几步开始,说明这是正常的动作剪辑,让剧情更紧凑。
相反,B听从R紧张兮兮地去订房(B又恢复企鹅样),剪辑点是放在他穿过大堂门前。这是因为观众此时已经对他去订房这个场景充满期待,电影故意将时间拉长一点,说明接下来的事情非常重要,具有决定性。
因此,剪辑是关乎角色及观众心理,要注意灵活运用。
(三)时间流逝
剪辑是表现时间流逝的最好工具,而且是免费的。
A.B喝东西等R,举起酒杯放下,杯子瞬间变成“飞冰”,有人说穿崩,但根据之前R的台词“给我一小时”,很显然这是一个时间过渡的手法。
B.B带E到脱衣店,E进入委屈状态,B脱下眼镜,剪,E已垂垂落泪,并且镜头已拉近至特写,前后E的状态并不是流畅的,说明在这段时间里,B看着E的心理状态已有所改变,因此为接下来发生的吻做了铺垫。
(四)多出来的几帧是暗示
B订房后离开柜台,但镜头仍然未切,而在这几帧内镜头内容并无任何变化。因此这段空白是让观众重新关注那个被留下的柜台工作人员,暗示他的心理状态是在感受疑惑?还是已经怀疑?我们不知道。
接下来B打电话给R时,他迅速提到了刚才那个工作人员可能已经怀疑自己了,因此刚才的延迟正是一种暗示,并且在紧接下来的镜头中得到明确。在这里,剪辑起到了叙事的作用。
(五)背影是一个隐藏剪辑点
这是电影常见的技巧。B回到家的第一个镜头,母亲随着父亲劝Ben下楼,此时用了她的一个背影过渡,使整个长镜头得以延续,The Graduat里实在有太多“明智”的长镜头了,大家可以再琢磨一下。
(六)对话剪辑
对话剪辑要依据角色的情绪状态,例如B/R第一次在R家中的心理对话,这场戏很重要,首先是R唯一一次兴奋的带有失控的笑,其次是拉开故事的序幕。
R:是猎物即将上手的兴奋,她一招一招地使出去,看到B的无力、迷惑、却隐隐作动,她感到相当刺激,因此我们可以留意到,她的对话剪辑点是在每一次话音刚落,使她每句话的最后半个字像飘起来一样,挑逗性地掷向防守力渐弱的Ben。
Ben:他的对话剪辑点比正常剪辑延长稍多,表现他在强装镇定和尽力防守,观众和R就像猎人一样旁观他的反应。
通过这速度的明显对比,使这场对话变成了一个捕猎的场景。而在雨中车内同样是二人的对话,剪辑速度就没有偏颇了,表明二人势均力敌,互相抗衡。
(七)动作的迅速
可以表现为两方面,一个是转场的幅度,例如R家中的楼梯,首先是第一次见面R听到车声,迅速逃离现场,从门把手的动作切到他跑至楼梯中段,然后是一个长镜头,这个剪辑点就像我们一般想到的表现人物动作的冲击力。对比的是Ben从雨中下车,一直从雨中跑进屋内,上整条楼梯,为什么不从车门直接切到楼梯中段呢?同样是动作的爆发力。答案就是这样的剪辑使角色的动作像放缓一样,让观众感到R随时会追上,另一方面也表现角色这个动作任务的艰难性。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当观众越想角色成功时,角色在情景中越危险时,我们的剪辑就要越慢,让观众能对主人公的折磨加大代入感。
(八)情感剪辑点
给你的角色一个动作,让情感充斥画面。例如B/E约会第一次结束时,B已经出镜,E看着他,最后甜甜一笑,使二人之间的感觉明朗化。如果没有这个笑的动作,剪辑就会变得很生硬。在这里我要加一个更有深度的例子,在马田史高西斯的《纯真年代》里有一幕,男主人公Newland说服喜欢他的女主角Ellen离婚后,二人在戏院相遇,然后两人都生硬地说了些违心的话后(二人没有眼神接触),Ellen举起了望远镜,把目光投至舞台,这是一个拒绝的动作,Newland只得无奈离开。然而这更是一个展示二人心理或这个场景核心情感的动作——自我逃避。
当动作能够起到揭示作用,我称之其为“情绪剪辑点”。
(九)叠化
Robinson夫人僵死的脸叠化在B/E第一次出途上,这是一个十分形象到位并起到叙事作用的剪辑技巧,R腐烂的内心让这次约会带上了不详的烙印,根本无需给R任何台词,一个剪辑就说明了所有关系,当然这也是传统好莱坞会用到的方法,但是,接下来B带E走去夜总会的那一段看起来过长的路,就正是这个烙印的延伸性,这段大可以拍得很短,至少在叙事上一半长度就够,但如此的长镜头正如叠化的发酵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十)不以为然的动作
R走近B的房间,B告诉她洗手间怎么走后,头转向了金鱼缸,导演设了一个让人不以为然的剪辑点,R发话,B把头转过来,完成了单人到双人的场景。这个动作剪辑流畅自然、难于察觉,而最重要的是,它的的确确是一个剪辑位,场景的完美调度。我们拍东西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设定如此有决定性并符合角色的细节动作,让角色、调度、剪辑三合一。
总的来说,The Graduat的剪辑是如此的自然、精准并与人物丝丝入扣,实在难得,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留意,加油!